行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三问馆配市场

发布日期:2013-11-05 来源: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2627
   

    随着出版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版社越来越多地关注以前不太重视的细分市场领域,比如馆配市场。然而,在这个“民营系”多年悄悄独霸天下的市场,出版社们一进入就发现,馆配市场的“水”太深了。

    那么,馆配市场究竟有多大?馆配市场有多乱?馆配市场咋规范?围绕这三个业界最关注的核心问题,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借首届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之机,对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采访。

    一问 馆配市场有多大?

    答:整体规模100亿元左右个性化转型酝酿新商机

    馆配市场之大,让众多业者都想进来分一杯羹,但馆配市场到底有多大,市场前景如何,很多单位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在此方面,显示整体情况的数据支撑似乎又特别缺乏。

    新华文轩公司中盘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小彬预计,目前馆配市场份额每年大约有80亿元到100亿元,估计还要增长。“有资料称去年馆配馆建市场规模高达300亿元,图书只占不到1/3,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他说。

    “估计还要增长”,这也是很多人的判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刘拥军认为,馆配市场整体呈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速度加快,直接导致公共图书馆和各类学校图书馆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城镇化速度加快,也使城镇基层图书馆(室)(含社区图书室、文化站)成为馆配市场增长的新引擎。

    有局部馆配市场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与2011年同期相比,公共图书馆码洋同比增长23.46%,2013年上半年较2012年同期增长36.45%。其中,高码洋图书增长明显,2013年上半年馆配图书单册平均定价较2012年同期上升3.06元之多。

    “馆配市场规模100亿元左右,我认为只会更多,并且继续有所增长。”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频认为,在国家财政支持下,馆配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他透露,2011年就有83所高校图书馆在建馆舍,一大批图书馆的投入使用无疑将直接拉动馆配市场。李频同时强调,业者要关注馆藏的个性化追求和图书馆空间的个性化转型,前者潜存着一个一定规模的“补书”市场,后者则意味着馆配的转机与馆建的商机正在到来。

    图书馆从业者则提醒,业者还应该注意到另一个转变——馆藏出版物正逐渐向数字出版方向倾斜。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张美萍说,受信息环境影响,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刘拥军也认为,数字产品特别是大数据服务将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宠。

    近几年来,读者到图书馆的次数以及借阅纸质书刊册数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以北京大学为例,大学生人均借阅量已从2008年的26.89册下降到2012年的15.29册,而同期电子资源检索人次则从1500万人次激增到6900余万人次。与之相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采购量已从2008年的50万种增加到2012年的238万种。

    二问 馆配市场有多乱?

    答:折扣战引发恶性化竞争展会多导致信息不对称

    “所谓馆配市场,就是以代理商为中介,将出版社和图书馆供需双方对接起来,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一种业态。”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熊丽一语道破馆配市场的“三方关系”。她说,馆配市场的形成,是在图书馆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机制逐步转型的过程中,最早由民营书业开拓培育起来的。

    “馆配商组织日趋集团化、业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利益微利化。”刘拥军说,馆配市场的竞争格局出现多元化趋势,近几年,“新华系”“民营系”、出版社直供中心各方角力,形成了三方竞争的格局。其中,“新华系”实力雄厚,但体制原因导致服务不太灵活;“民营系”供货全面、服务灵活,但专业化略显薄弱;出版社费用上有优势,但品种不占优势。

    而群龙无首、各方争霸的现状,也直接导致了馆配市场的种种乱相。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馆配市场有“两大乱”。

    一是折扣乱,市场恶性竞争严重。“我们曾做过一项部分地区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调查,结果触目惊心,有的图书竟然能打到一折、两折,这些书将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简直不敢想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华系”人士告诉记者。北京某出版社工作人员也谈道,中小学中标折扣基本在三五折到四二折间。原因就在于“有很多非市场化的东西,使得正规出版社很难运作”,比如出版社的处理书、库存书被某些经销商重新包装,流入馆配市场;民营书业与个别出版社专门出版“合作书”,只攻馆配市场;个别出版社高定价低折扣,一种图书两种价格,搅乱市场等。而在一些地方,图书馆把关不严,只要折扣低就能中标也是馆配市场打起“价格战”甚至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

    二是展会多,供需信息不对称。对于馆配订货会之多,进入馆配市场十多年的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最有体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缪立进说,据他所知,截至9月底,全国已经有18个馆配订货会,而在10月,还有海峡两岸图书交易博览会和大学出版社订货会两场规模较大的订货会。“出版社真的是疲于奔命。”来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他期待一个真正有效的、相对公平竞争的平台。这句话,也代表了大多数出版社的心声。而对图书馆来说,则更加茫然,要去哪个会上选购更合适?图书馆的茫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每年有41万余种新书上市,哪里有最全面的书目?哪些书更适合自己?而对专业图书馆来说,适合馆配的专业学术类图书太少,图书馆可选择的余地不大。

    三问 馆配市场咋规范?

    答: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三方自律实现“三赢”

    出版社的大量优质图书找不到市场,一些图书馆看不到好书,馆配市场已经到了非规范不可的地步。对如何规范,大家各有主意。

    图书馆最先行动起来。熊丽介绍,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资源协调分中心在2012年5月研究制定了《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馆配工作指南》,希望以此为基础,发展成行业、至少是高校图书馆馆配工作的标准,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该《工作指南》对馆配服务构建了招标评价和招标后服务评价两个指标体系,并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做出了硬性要求,比如目录采购服务,年到书率不低于85%;现场采购服务,看样选购3个月内新书到货率95%,3~6个月学术类图书到货率90%等。对转移给馆配商的一些附加服务,也要求在合同上标注清楚。

    但更多的工作,似乎无法仅凭这样的“硬框框”加以解决,出版社、图书馆、馆配商都要做出有效的自我规范,才能使整个市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参加过很多馆配论坛,发现话题基本是围绕书目数据、折扣、招投标、借阅率、馆配会等,很少有讨论读者需求、讨论如何更好为读者服务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市场营销总监、总编辑助理蔡继辉认为,馆配工作还是要“以读者为本”。李频进一步提出,出版社、图书馆要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必须重视读者,出版社要避免过度产业化,出版更多精品;而图书馆则要为读者选出“思想精品和传世之作”,引导出版社出好书。他进一步建议,行业协会要更多关注馆配市场,联合图书馆方面发布前一年馆购、馆建、馆读的数据,使产业链更加完备,进一步弥补出版研究的不足。

    “呼唤自律”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受访者认为,在馆配绩效评估等“硬杠杠”还不完善时,出版社、图书馆、馆配商必须加强自律,避免短视行为,恶性竞争,共同为建立积极健康的馆配市场生态环境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赢”。朝华出版社张汉东认为,出版社在坚持出好书的同时,必须把好渠道关,要努力抢占中小学图书馆馆配市场,让中小学生读到好书。张美萍则认为,面对折扣战和服务战,图书馆应更多关注馆配商的综合能力,避免“以价格论英雄”。人天书店等馆配商也表示,会做好自身自律工作。

建三大平台推服务升级

——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大利

□本报记者 王玉梅

    在馆配市场的“新华系”队伍中,新华文轩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自2007年以来,每届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图采会都由新华文轩独家承办。就在上个月,新华文轩与上海励唐会展公司合作,承办了中国版协的首届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几年下来,新华文轩在馆配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的成功举办,使其在专业馆配商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对打造专业馆配商,新华文轩有何心得?其对馆配市场现状、发展有何预期?《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对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大利进行了专访。

    《中国新闻出版报》:从承办北京图书订货会图采会到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新华文轩有何考虑?

    陈大利:馆配会的专业化是大势所趋。应该说,连续承办北京图书订货会图采会,给新华文轩举办专业馆配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几年,新华文轩作为馆配业务的集成商,在中小学馆配业务和大中专馆配业务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负责任的企业,我们从对采购方负责、对读者负责的角度出发,保证图书品质,保障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扩大图书配备业务的外延。

    本次馆配会,选择在图书馆采购的最好季节举办,充分表明我们对馆配市场规律的尊重。办展前我们就确立了“保本运营”的原则,提倡公平竞争,目的就是想在馆配会上做出示范,起到规范、领跑的作用。在具体运作中,公司有80多人在现场提供服务,我们有很多新的举措。比如,展前广泛联系出版社、图书馆和馆配商、馆建商,使其成为最具权威、最具规模的馆配会;展中,为展品运送提供免费小车,并设置1200平方米的休息区,提供免费糕点、茶饮,让与会者感到贴心,相关领导逐个走访展台听取意见;展后,为现采客户提供免费物流服务。而且,我们对所有参展图书信息都进行了电子处理,下次可继续使用,让客户感到便捷、放心。

    《中国新闻出版报》:作为较早进军馆配市场的且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你们做馆配的主要经验和感受有哪些?当前馆配市场有哪些新特点、新趋势?

    陈大利:近年馆配市场需求增长,馆配图书业务已经成为出版发行行业新的增长点。未来几年,政策性的拉动将为馆配市场提供巨大的增量空间,带来馆配市场的新一轮快速增长。但部分采购方忽视图书品质、单一追求低折扣、低价中标的招标方式,使得部分馆配商恶意低价竞标,严重影响了图书质量和服务质量。馆配行业需要自律,馆配市场需要规范。馆配市场的低价竞标是以降低图书质量和服务质量来实现的,这对于出版产业链的各价值点来说是有杀伤力的,没有传递促进产业发展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每年围绕馆配举办的图采会数量众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出版机构、图书馆客户、馆配商到处奔波忙碌,市场营销成本透支严重。

    与此同时,馆配市场也呈现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一是政府加大投入、政策支持力度大;二是出版行业从选题到市场营销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资源;三是国有出版发行单位开始在馆配市场发力,逐步改变以前被边缘化的局面。而从产品角度,我们发现,图书馆服务方式正面临转型升级,对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的采购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这对馆配商的专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供应馆配市场的上游出版范畴大幅拓宽。

    《中国新闻出版报》:对进一步推进图书馆馆配市场的服务升级,您有何建议?

    陈大利:第一,要打造紧密的服务供应链平台。馆配市场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市场,而上下游又比较分散,因此打造一个紧密的、环环相扣的服务供应链平台,才能推进馆配市场的发展再上台阶。其中,供应商和馆配集成商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引导采购方重视图书产品的内容品质。

    第二,要组建全国性的行业平台联盟组织。目前市场上的大量馆配商主要是中小馆配商,单个馆配商对行业影响力不够,只有聚合业界各方力量,组建全国性的行业平台联盟组织,通过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提高产业链的专业化程度,维护馆配市场秩序,规范馆配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才能有效解决市场不规范问题,为市场各方利益的合理诉求构建保障、约束和平衡机制。

    第三,要建立跨区域的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书目平台和跨产品形态的集中交易平台。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供求失衡,以及因为利益诉求所导致的信息失真将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平台不仅提供现有书目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服务,而且提供可供书目信息,针对需求开展专业化的内容定制业务。同时,整合图书馆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建立跨产品形态的集中交易平台,提供一站式的馆配服务。

    与此同时,实体馆配模式也要向网络采购供应模式升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速度和配送效率。新华文轩愿意与有理想、抱负的馆配集成商和供应商一起构建馆配业务服务体系,促进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建立馆配行标。

分享到: